思维之海

——在云端,寻找我的星匙。

摊还分析:价格悖论

价格悖论与摊还分析

经济学里可能见到过类似这样的案例:

买一本40元的书,为了得到20元的优惠,可能愿意辛辛苦苦跑半个城市去特价书店买;可买一部4000元的手机,同样的20元优惠,往往连下楼的冲动也没有。

0

《经济学原理(第6版)》原书

基于人们评估相对价格的趋势,或者心理账户理论(行为经济学),再忽略掉互联网的因素……这大概成立的。

但,究竟是为什么呢?

这是否就是“短视”的表现呢?

换句话,贪小便宜究竟理不理性?

……

回答是:这反而是适当的做法

我们从摊还分析(又称,分摊分析)的角度来看。

首先,在算法中,摊还分析是用来评价程序中的一个操作序列的平均代价,有时可能某个操作的代价特别高,但总体上来看也并非那么糟糕;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把高代价的操作“分摊”到其他操作上去了,要求的就是均匀分摊后的平均代价。

当这个操作序列趋向于无穷时,摊还的平均代价往往渐进于一个函数,由此还可以引出摊还复杂度的概念。

下图为一个摊还分析的简单示例:

摊还分析示例

某连续操作f(t)在某区间上的摊还

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,比较典型的例子是:对于向量(即,数组)溢出时的扩容操作,采用加倍扩容策略而不是追加常量的空间。加倍扩容的平均分摊复杂度远小于常量扩容。下图取自邓神的《数据结构(C++语言版)》。

可扩充向量

向量扩充图解

加倍扩容法的实现及细节可参考书中的P34~36。

1

《数据结构(C++语言版)》原书

好了,我们来分析最开始的问题。

比如,将“消费40元”当做一个操作,它的代价是“20元优惠”,显然,这可以被视为一种“正”的代价。相对的,对于4000元的手机,对应“消费40元”的100次操作,它的代价仍然是“20元优惠”。

也就是说,对于长时间的平均分摊代价,同样的20元优惠,买书比买手机高了100倍!而由于优惠是“正”的代价,这导致优惠买书的预期收益非常高。

可以看出,人们对收益的权衡,会潜意识地使用摊还分析,考虑长期效应。即,摊还分析是一种自然的策略。

进一步,哪些商品适合于摊还分析呢

自然是长期使用品,即“必需品”。

但怎么区分“必需品”和“非必需品(奢侈品)”呢?

传统的经济学通常以市场上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(可视为,价格对需求的偏导数)作为区分的指标。

但是,仅仅以市场定义的范围来作区分,如冰淇淋市场和香草冰淇淋市场,而不区分面向张三的冰淇淋市场和面向李四的冰淇淋市场,对个人偏好的体现是远远不足的。现代由于数据挖掘的深入,这种面向对象的趋势就更为明显。

比如,假设有一个修过手机屏6次的频繁吃土青年,外屏4次、内屏1次、屏幕总成1次。而且由于对手机不爱护的生活习惯,今后也可能继续修手机233。

那么,修手机的消费,对该青年来说就更倾向于长期使用品,于是需要摊还分析;而对于粉底、女装一类的商品,则更倾向于奢侈品(需求量小趋于0,加上价格不敏感),可能就用不上摊还分析。

那么,问题是:在不考虑时间成本的情况下,是否应该购置一台新手机?

对于普通安卓手机,更换外屏的花费在90元左右,更换内屏/总成的花费在200元左右。假设该青年半年摔一次手机(?),则平均分摊花费可估计为(X1000/3/360 + 9080%/360/2 + 200*20%/360/2=)X+0.15元/天。

假设此时更换新手机,选择价位Y千元档,生命周期T假设为3年,且前1年不摔(?)。则分摊花费为(Y1000/3/360 + 0.312/3=)Y+0.20元/天。

于是结论是:(仅考虑当前摊还分析)若Y比X便宜500元,那么购置新手机就是明(ji)智的选择。

当然,深入研究分摊费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,综合考虑个人偏好,可以得出更精准的策略。但重点是,要敢于量化指标,而不仅仅停留于对客观事物的定性状态。如下图示例的一个粗略的模拟演算:

摊还分析实例

摊还分析实例:手机问题

其中,蓝色粗线为标准曲线(X=2,T=3),其它为对照组(Y任取,T=0)。横轴单位为半年,纵轴为摊还费用的对数值。

可以看出。

定量,往往能更好地定性。考虑长期,可能做出不同选择。

但,不仅仅可以在时间上进行摊还,还可以在空间上进行摊还。

比如,下面考虑一个标准正态分布

简单提一下正态分布的历史。正态分布的实质认识源于最小二乘法的发现,最小二乘法源于对自然规律的猜测——最大概然估计。因此,正态分布实际是反映最可能的现实。

考虑标准正态分布在整个实数轴上的分摊,容易得到分摊值为0。这是一个退化的情况,我们主要考虑非退化(即,具有一般性)的情况。

比如,取定区间[-δ,δ],δ为方差,此处显然为1,即[-1,1]。只考虑标准正态分布在[-1,1]内的分摊。

正态分布摊还

正态分布在[-1,1]上的摊还

如上图。此时,将极限定义为:固定[-1,1]区间不变,标准差δ不断趋于0,则分摊极限值趋于1/2=0.5。

注意到,当δ不断趋于0,该正态分布趋于一个“单位脉冲”(又称,Dirac函数,当然,这里还需要一个适当的比例放缩变换,放缩系数为2:1),波峰形状变得集中而陡峭。这说明,对于特定点趋于极限的脉冲式效应,有时可以通过区间分摊来获得有限值。

现在尝试考虑数学物理中著名的齐次化原理(Duhamel原理)。它是物理学上的一种简化手段,其作用如下图所示:

齐次化原理示意

齐次化原理图解

可以看出,齐次化原理的主要目的将原本连续的函数,当成间断的脉冲的无穷叠加(这种无穷叠加表现为脉冲的连续化,最后成为一个积分)。它是将无穷小区间上的一个分摊的量,收束成集中点上的脉冲,类似于摊还分析的逆过程

再考虑傅里叶变换。Fourier变换是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,Fourier解析是将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。对于任意的一个正/余弦周期时域信号基,都对应唯一的频域值。如下图所示(摘自知乎,稍修):

傅里叶变换

从Fourier(离散)级数到(连续)变换

从频域到时域,正像是摊还分析,将每个脉冲对应分摊到整个时间维度上;从时域到频域,也像是摊还分析的逆过程,将时域上连续的信号收束为频域上的一组脉冲。当时域上的周期性越差(周期越长),频域上的脉冲更加密集,最终得到一般的连续函数。

它与齐次化原理的本质相异之处,仅仅在于选择的收束基不同而已。而且,这组基选的非常巧妙,导致部分揭示了周期现象的本质。(相对而言,齐次化原理的基就比较平凡;另外,如果选择有限多个平凡基,再推广,很容易联想到数值积分中经典的手法“插值”;甚至,结合矩阵理论,这些都可看做是一种空间到空间的变换,只不过在某些空间中看同一个问题的形式更加简洁罢了。这里就不展开叙述。)

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个湍流的例子。并从时空摊还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摊还分析。

考虑(均匀各向同性)湍流的长期效应。

不妨先简单提一下,各向同性湍流的历史。1935年,G.I. Taylor在风洞实验的均匀气流中设置一排或者几排规则的格栅,均匀气流垂直流过格栅时产生不规则扰动。这种不规则扰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,由于没有外界干扰,逐渐演化为各项同性湍流。发展了各项同性理论。

先说湍流,湍流的流动一般分解为时均运动(稳态分量)和脉动运动(随机分量)。其中,任一时刻的时均运动都是该时刻湍流的无规则运动在空间上的摊还。

由于湍流的耗散作用(含内部和边界),尽管可能存在间歇的波动,一个不受干扰后的湍流最终将趋于稳态(如考虑管道流动,其脉动将衰弱至0,接着时均也将随后衰弱至0)。

即,一个长期的湍流运动,可以描述为在空间上、时间上的摊还。

……

从以上几个简单的实例中,读者应该能够渐渐体会到摊还更深层的意义:摊还,就是将任意维上短暂的(脉冲)效应尽可能分散到维的全域上,对任何维度都是成立的;无论时、空,或者更抽象的维度。(进一步,如何考虑非整数的维度,即“分形”对象呢?)

价格在时间上的摊还分析,指导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;成本在空间上的摊还分析,指导着生产者的产业发展(规模效应);甚至,思考发达国家的污染排放在历史和全球上的摊还(温室效应);冲量在作用面上的摊还;脉冲星在宇宙空间视差上的摊还……

当然,重点不是应用,而是,在面对一个问题或处境时,能自然而然地想到摊还的思路。(在面对不同的问题的时候,多数的思路往往是一致的。如何构建新思路,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。)

甚至,动态规划,数值逼近……所做的无非就是某种合理的简化。简化到什么程度才叫合适呢?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知识才能做出好的决定?那么,信息论的雏形就跃然纸上了……所谓触类旁通。

那,极好了。

……


借季羡林先生《留德十年》的一段话做结尾:

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,伏在枕上,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,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个旁观者,顾而乐之。

愿生命的一分一秒都充满平和与喜悦